1948年初,徐国夫因身体不适,正在后方一所医院中养病,此时他的老战友唐凯找到了他,希望能说服他去新成立的5纵担任师长。朱国夫对调职的念头并不热衷,因为他在3纵担任师长的期间,参战表现出色,尤其非常敬佩司令员韩先楚的卓越指挥能力。对他来说,3纵一直是个极具战斗力的部队,面对那些精彩的战斗经历,任何调动似乎都显得有些无奈。
唐凯告知徐国夫,此次调动乃是上级的指示。东总为了支援新组建的纵队,需加强其军政领导,最终决定了调人的名单。这一政策使得徐国夫别无选择,只能遵从安排。唐凯原本是3纵的副政委,而如今也调到了5纵,继续担任副政委一职,二人情谊在此时显得愈发珍贵。
在3纵时,徐国夫担任的是9师师长,而在过去多场战役中,7师的师长邓岳常常抢了风头,导致9师屡屡处于配角的角色。如今调任5纵,徐国夫成为了13师的师长,而这个师在5纵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主力部队之一。
展开剩余61%在辽沈战役的第二阶段,13师接到了东总首长的命令,指示部队迅速前往指定地点堵截廖耀湘兵团的退路。过去,徐国夫多次遇到总部首长越级下达的任务,每次在准备执行时,政委都会要求向纵队首长汇报,但徐国夫对此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他认为与纵队沟通需要时间,而东总给予他的时间并不充裕,距离执行地点也有100多公里。他在心中思虑,如果延误一分钟,任务可能就会彻底失败。于是,他毅然决定直接服从东总的命令,全力以赴地向目的地进发。
当纵队在接到总部的命令赶到指定地点时,才发现13师已经提前接到了命令。由于此情形,纵队首长对徐国夫颇有微词。对此,徐国夫辩称,如果因为贻误了战机,那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批评所能解决的,他将面临军事法庭的严厉处理。这样的不愉快是否在潜移默化中为他日后的离开埋下了更加坚决的伏笔呢?
辽沈战役结束后,部队顺利入关,随即上级通知召开会议。徐国夫与政治部主任及政委一起乘坐车辆前往会议地点,但途中遭遇车祸,车辆翻覆,导致徐国夫重伤,而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则不幸殒命。尽管他们没有在战场上牺牲,但在开会的途中却遭遇了这样的不幸。此时,徐国夫对召开这个会议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他思忖会议内容是否可以通知到位,是否有必要亲自到场。经过重创的他,算是侥幸逃过一劫,命运似乎又一次给了他机会。
当部队进入关中后,42军参与了丰台战役,随后南下解放安阳。在安阳被解放后,42军获得了在河南剿匪的命令。此时,湖南的程潜部队决定起义,需要调配后方部队加强警卫。徐国夫率领部队前往,与40军政委罗舜初见面。此时的罗舜初已经升任军长,而韩先楚则是兵团副司令。由于40军调走了不少干部,为了加强部队领导,罗舜初询问徐国夫是否愿意回归,担任师长或军参谋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最终选择了回到老部队,担任师长,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他都渴望再一次参与战斗,继续南下。
然而,由于42军的南下作战任务已经取消,部队转而负责地方的剿匪行动。与此同时,徐国夫面临的任务是围剿白崇禧集团,后方的战斗依然激烈且艰难。但对于徐国夫而言,这些硬仗正是他期待的挑战。他随后参与了衡宝战役及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他的奋斗与拼搏没有停下,继续书写着他的军事生涯。
发布于:天津市